《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
期刊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2025-03-28   目次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取消选择   合并选中摘要
实验研究
  • 薏苡仁汤对寒湿痹阻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Treg/Th17细胞失衡的调节作用
  • 刘鑫鑫, 田松云, 崔建博, 葛炎, 张国斌
  • 2025,45 (3):395-401[摘要](88) [PDF  1782K](39)
    目的 观察薏苡仁汤对寒湿痹阻型胶原性关节炎(CIA)大鼠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对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注射联合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的方法进行造模,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来氟米特10 mg/kg)及薏苡仁汤低、高剂量组(生药量分别为12、24 g/kg),每组8只。每日观察大鼠的整体情况,每周测量右后足的关节肿胀度。给药4周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踝关节切片的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疾病活动度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C反应蛋白(CRP)、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CD4+ IL-17+ Th17细胞所占CD4+ T细胞的比例。结果 模型组大鼠整体情况符合寒湿痹阻型CIA的典型症状,关节可见强直、畸形、活动功能受限等现象;薏苡仁汤低、高剂量组大鼠整体情况和关节症状有所改善,关节肿胀度在给药3、4周时较模型组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薏苡仁汤低、高剂量组踝关节在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纤维组织增生、骨和软骨结构破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RF、ACPA、CRP水平均降低(P<0.05,P<0.01),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其标志性细胞因子TGF-β水平升高(P<0.01),Th17细胞比例及其标志性细胞因子IL-17A水平降低(P<0.01)。薏苡仁汤高剂量组血清TGF-β水平较薏苡仁汤低剂量组增高(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薏苡仁汤可改善寒湿痹阻型CIA大鼠的整体情况及关节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eg/Th17细胞间的免疫失衡状态、减轻关节组织和全身的炎性反应、缓解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等有关。
  • 秦皮苷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 韩天然, 纪青灼, 王小玉, 吴琳, 邰立仕, 李泽光
  • 2025,45 (3):402-408[摘要](73) [PDF  1563K](35)
    目的 探讨秦皮苷调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RA组、秦皮苷低剂量(0.2 g/kg)组、秦皮苷高剂量(0.4 g/kg)组、秦皮苷高剂量(0.4 g/kg)+NUCC-390(2.2 mg/kg)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Ⅱ型胶原诱导建立RA模型。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与足容积;Micro-CT扫描检测踝关节骨质形态;HE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与关节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踝关节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RA组大鼠AI,足容积,骨破坏评分,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IL-6、IL-18、TNF-α、CRP、RF水平及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RA组比较,秦皮苷低、高剂量组AI,足容积,骨破坏评分,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IL-6、IL-18、TNF-α、CRP、RF水平及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秦皮苷高剂量组各指标水平相比秦皮苷低剂量组降低(P<0.05);与秦皮苷高剂量组比较,秦皮苷高剂量+NUCC-390组AI,足容积,骨破坏评分,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IL-6、IL-18、TNF-α、CRP、RF水平及SDF-1、CXCR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秦皮苷可通过下调SDF-1/CXCR4信号通路减轻RA大鼠炎性反应并改善其关节炎症状。
  • 养阴生肌散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改善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 戴晖, 刘佳丽, 刘巧玲, 李昕染, 卞聪慧, 钱海华, 张丹
  • 2025,45 (3):409-416[摘要](67) [PDF  2326K](30)
    目的 探讨养阴生肌散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改善克罗恩病大鼠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420 mg/kg)、养阴生肌散组(100 mg/kg),每组7只。参考Morris方法制备克罗恩病肠纤维化模型,药物组均灌肠0.5 mL,1次/d,共4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对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并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组织学病变评分,进行Masson染色并行纤维化指数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水平;运用RT-PCR法检测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螯合体1(P62)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百分率分数显著上升(P<0.01),DAI评分、CMDI评分、组织学病变评分、纤维化指数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LC3Ⅱ/LC3I、p-AMPK/AMPK、p-4EBP1/4EBP1、p-mTOR/mTOR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p70S6K/p70S6K显著增高(P<0.01);Beclin-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62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养阴生肌散组体质量下降百分率分数均显著升高(P<0.01),DAI评分、CMDI评分、组织学病变评分、纤维化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LC3Ⅱ/LC3I、p-AMPK/AMPK、p-4EBP1/4EBP1、p-mTOR/mTOR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p-p70S6K/p70S6K显著降低(P<0.01);Beclin-1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P62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养阴生肌散可能通过AMPK/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激活改善克罗恩病肠纤维化。
  • 复方芩柏颗粒通过调控Claudin-1表达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 王晓燕, 肖超, 王真权, 肖佑
  • 2025,45 (3):417-424[摘要](70) [PDF  1816K](31)
    目的 探讨复方芩柏颗粒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其对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构建C57B/L小鼠UC模型,随机分为UC模型组、抑制剂组、奥沙拉嗪组和复方芩柏颗粒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灌肠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6只。通过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密封蛋白-1(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IL-12、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炎症因子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laudin-1、JAK2、STAT3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CMDI、DAI值,MDA、TNF-α、IL-6、IL-12含量,JAK2、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SOD活性,CAT、GSH、IL-10、TGF-β、IL-4含量,Claudin-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UC模型组相比,奥沙拉嗪组和复方芩柏颗粒组CMDI、DAI值,MDA、TNF-α、IL-6、IL-12含量,JAK2、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量均降低(P<0.05);SOD活性,CAT、GSH、IL-10、TGF-β、IL-4含量,Claudin-1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 复方芩柏颗粒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功能,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治疗UC。
  • 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调控髓核细胞外泌体中miR-222-3p抑制髓核细胞凋亡的研究
  • 谭婉俊, 吴官保, 彭兴宁, 冯帅华
  • 2025,45 (3):425-431[摘要](54) [PDF  1706K](33)
    目的 通过分析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调控髓核细胞外泌体中的miR-222-3p表达,探索其抑制髓核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1)将髓核细胞随机分为PBS组、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空白血清组培养液中加入10%普通血清,含药血清组培养液中加入 10%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PBS组加入等体积的PBS。3组分别培养48 h收集标本,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鉴定外泌体形态结构,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外泌体miR-222-3p的表达。(2)外泌体共培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髓核细胞模型,将髓核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外泌体组、含药外泌体组、Anti-miR-222-3p外泌体组;共培养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各组髓核细胞miR-222-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髓核细胞磷酸化蛋白53(p53)、细胞色素c(Cyt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外泌体数量增多(P<0.05),含药血清组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Tsg101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0.05),含药血清组髓核细胞外泌体中miR-222-3p表达降低(P<0.05);(2)与模型组及空白外泌体组比较,含药外泌体组及Anti-miR-222-3p外泌体组髓核细胞凋亡率进一步降低,髓核细胞miR-222-3p表达减少(P<0.05),p53、Cytc、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1)补肾活血汤含药血清可有效促进大鼠髓核细胞分泌外泌体,并抑制髓核细胞外泌体中miR-222-3p的表达;(2)补肾活血汤含药外泌体可减轻TNF-α诱导的退行性髓核细胞的病理损伤,并减少髓核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iR-222-3p及凋亡相关蛋白p53、Cytc、Caspase-1表达密切相关。
  • 降脂理肝汤抑制铁死亡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的研究
  • 薛小嫣, 黎鹏程, 尹抗抗
  • 2025,45 (3):432-437[摘要](80) [PDF  1768K](38)
    目的 研究降脂理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的影响,并探究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铁死亡抑制剂组(1 mg·kg-1)和降脂理肝汤高、中、低剂量组(13.30、6.60、3.30 g·kg-1)。通过喂养12周高脂饲料(HFD)建立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每组每天分别给对应的药物,连续6周。本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法和HE染色法检测肝脏脂质沉积和病理损伤情况;通过RT-qPCR检测肝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Nrf2、SLC7A11以及GPX4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上升(P<0.05),肝功能ALT、AST指标上升(P<0.01,P<0.05),肝脏有明显的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紊乱,Nrf2、SLC7A11和GPX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铁死亡抑制剂组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下降(P<0.05,P<0.01),肝小叶结构清晰,血清中ALT、AST和TG含量下降(P<0.01,P<0.05),Nrf2、SLC7A11和GPX4 蛋白及mRNA表达上升(P<0.01)。高剂量降脂理肝汤组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下降(P<0.05),肝功能显著改善,血脂FFA、TG下降(P<0.05,P<0.01),Nrf2、SLC7A11和GPX4 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降脂理肝汤中、低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下降(P<0.05,P<0.01),肝功能改善,血清中FFA、TG含量降低(P<0.05,P<0.01)。结论 降脂理肝汤可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减轻NAFLD,这可能与抑制铁死亡相关。
  • 丹参通络解毒汤调控METTL3介导的m6A修饰对缺氧/复氧CMECs的保护作用
  • 陆哲雯, 刘莉, 蒋啸, 李鑫辉
  • 2025,45 (3):438-444[摘要](56) [PDF  1618K](31)
    目的 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对缺氧/复氧(H/R)损伤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的保护作用及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的影响。方法 建立H/R损伤CMECs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过表达组、中药+过表达组、空载组,ELISA检测各组炎症因子IL-1β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ETTL3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m6A及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ETTL3蛋白表达与m6A水平均升高(P<0.01),CMECs凋亡率升高(P<0.01),IL-1β、CK含量升高(P<0.01),IL-10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METTL3蛋白表达与m6A水平均降低(P<0.05,P<0.01),CMECs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IL-1β、CK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过表达组METTL3蛋白表达升高(P<0.01),CMECs凋亡率升高(P<0.01),IL-1β、CK含量升高(P<0.01,P<0.05),IL-10含量降低(P<0.01);与过表达组相比,中药+过表达组METTL3蛋白表达降低(P<0.01),CMECs凋亡率降低(P<0.01),IL-1β、CK含量降低(P<0.01,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丹参通络解毒汤能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缺氧/复氧CMECs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ETTL3表达,从而下调m6A水平有关。
  • 基于Nrf2/GPX4介导的铁死亡探讨异荭草素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江小红, 库雄, 魏从兵
  • 2025,45 (3):445-452[摘要](54) [PDF  1940K](28)
    目的 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信号通路,探究异荭草素(ISO)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恶性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人NSCLC细胞HCC827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对照组、异荭草素+oe-NC组、异荭草素+oe-Nrf2组、oe-Nrf2组、oe-NC组。MTT检测细胞活力,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脂质过氧化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rf2(细胞核)、GPX4、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及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rf2核转位情况。结果 相对于oe-NC组,异荭草素+oe-NC组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细胞中的脂质过氧化、MDA、铁水平升高(P<0.05),细胞中的GSH/GSSG水平降低(P<0.05),细胞中的Nrf2(细胞核)、GPX4、SLC7A11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PTGS2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Nrf2核转位减少;相对于异草红素+oe-NC组,异草红素+oe-Nrf2组Edu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细胞中的脂质过氧化、MDA、铁水平降低(P<0.05),细胞中的GSH/GSSG水平升高(P<0.05),细胞中的Nrf2(细胞核)、GPX4、SLC7A1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PTGS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Nrf2核转位增加。结论 ISO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所涉及机制可能与抑制Nrf2/GPX4信号通路来诱导铁死亡有关。
  • 真武汤与芍药苷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黄婷, 朱权, 陈纯静, 佘颜, 罗卉, 卢芳国
  • 2025,45 (3):453-459[摘要](77) [PDF  2044K](3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探讨真武汤(ZWD)及其关键成分芍药苷(P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ZWD关键成分PF对应的靶基因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SLE疾病相关靶基因;通过韦恩图对PF靶基因与SLE疾病靶基因进行交集分析获取关键靶点,并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使用基因注释与分析平台DAVID 6.8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体外实验验证:选用小鼠巨噬细胞样细胞系RAW 264.7,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R848诱导组(使用R848 8 μg/mL诱导RAW 264.7细胞炎性极化48 h),PF治疗组(在R848诱导极化的第24小时予以80 μmol/L处理24 h),2.5%、5%ZWD治疗组(在R848诱导极化的第24小时予以2.5%、5%ZWD含药血清处理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CD206的表达情况,以明确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比例,评估ZWD和PF对巨噬细胞炎性极化的影响。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PF有74个药物靶基因,其中26个为SLE中的关键致病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F治疗SLE的靶基因主要作用于细胞趋化、增殖调节和酶结合过程。KEGG通路富集显示PF调控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炎症反应相关通路,尤其是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且这些通路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848诱导组CD86M1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01,P<0.000 1);与R848组比较,PF组、2.5%ZWD组、5%ZWD组CD86 M1型巨噬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01,P<0.000 1)。结论 中药复方ZWD及其关键活性成分PF可能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干预炎症反应,实现其在SLE治疗中的潜在效用。
  • 三叶委陵菜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付港, 肖时雨, 姚清颖, 张在其, 江星明, 李斌
  • 2025,45 (3):460-466[摘要](76) [PDF  1297K](32)
    目的 研究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根二氯甲烷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其醇提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通过羟自由基清除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对黄酮类化合物79的抗氧化活性展开测定。结果 从三叶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7-酮-β-谷甾醇(3)、柚皮素(4)、红花素(5)、香橙素(6)、圣草酚(7)、槲皮素(8)、儿茶素(9)、thunberginol C(10)、杜鹃醇(11)、4-(4-carboxy-2-methoxyphenoxy)-3,5-dimethoxybenzoic acid(12)、邻苯二甲酸丁二酯(13)、香草酸(14)、原儿茶酸(15)、对羟基苯甲酸(16)、莲花掌苷(17)。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2、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浓度大于5 mmol/L)和化合物9(浓度大于2 mmol/L)两个化合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超过90%、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超过95%,抗氧化水平与维生素C相近。结论 化合物79在抗氧化和抗炎潜力方面表现了一定活性潜力,为三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提供了一些实验依据和科学参考,推动了其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针灸推拿
  •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MLCK/MLC2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杨华, 冯洁, 苏燕波, 段杨丽, 郑添明
  • 2025,45 (3):467-473[摘要](67) [PDF  2302K](29)
    目的 探讨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炎症及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肌球蛋白调节性轻链2(MLC2)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构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匹维溴铵组,15 mg·kg-1)、艾灸组、艾灸+MLCK/MLC2通路激活剂iE-DAP组(艾灸+iE-DAP组,3.5 mg·kg-1),每组12只。另取12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大鼠进行腹泻等级评分并检测粪便含水量;HE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RT-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闭锁小带蛋白-1(ZO-1)、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 1)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MLCK、p-MLC2和MLC2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完整性受损、炎性细胞浸润加重,腹泻评分、粪便含水量、结肠组织细胞凋亡占比、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p-MLC2/MLC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IL-10 mRNA表达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ZO-1和Claudin-1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匹维溴铵组和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腹泻评分、粪便含水量、结肠组织细胞凋亡占比、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p-MLC2/MLC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0 mRNA表达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ZO-1和Claudin-1蛋白含量升高(P<0.05);与艾灸组相比,艾灸+iE-DAP组大鼠结肠组织病损加重、炎症细胞浸润增强,腹泻评分、粪便含水量、细胞凋亡占比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明显上调,iE-DAP增加了p-MLC2/MLC2和MLCK蛋白的表达量(P<0.05)。结论 艾灸可通过抑制MLCK/MLC2信号通路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增强肠道屏障物理防御功能,从而改善IBS-D大鼠的结肠组织病损、减轻腹泻。
  • 益肠散结方联合电针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彭登发, 乐浩, 冯力, 李虎清, 徐佳
  • 2025,45 (3):474-479[摘要](81) [PDF  1272K](26)
    目的 探讨益肠散结方联合电针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以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肠散结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卡氏功能量表(KPS)评分及2年期间无病生存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肠鸣音恢复及恢复进食时间更短(P<0.05)。两组治疗1周及8周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KP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2年期间无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肠散结方联合电针治疗可促进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其无病生存期。
  • 血流限制性训练联合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研究
  • 龚健婷, 吕仁华, 李青, 蒋建伟, 周璐, 周艳, 雷建波, 艾坤
  • 2025,45 (3):480-485[摘要](59) [PDF  1265K](27)
    目的 探讨血流限制性训练结合头针治疗对中风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均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施加20%一次最大重复量(1RM)踏车训练结合头针治疗,观察组在血流限制下施加20%1RM踏车训练结合头针治疗。两组患者每次踏车训练时长为20 min,每天2次,共治疗4周。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股四头肌肌力、睁眼及闭眼下的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Berg量表评分、阻力测试得分、下肢肢体围度等各项数据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MMT评分、Berg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椭圆面积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在踏车阻力及肢体围度方面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踏车阻力及肢体围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血流限制性训练结合头针治疗提高了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进而改善了中风患者的平衡功能。
理论探讨
  •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从脾肾-脑论治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 吉晓晓, 马宁, 崔霞, 张宁, 白雪, 李惠芳, 张瑞婧, 葛礼秀, 胡若冰
  • 2025,45 (3):486-490[摘要](71) [PDF  1256K](26)
    中医学认为,脾肾与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藏精生髓,髓聚为脑,依赖于脾主运化,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亦滋养脑髓。脾肾功能失调,脑失滋养,直接影响脑神经的发育和功能,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产生ATP,为细胞提供能量。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会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和突触连接,进而可能引发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因此,基于脾肾-脑理论,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角度,进一步探讨脾肾-脑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 基于“病机三论”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策略
  • 符方智, 邱泽锐, 刘恒杰, 黄鑫, 周青
  • 2025,45 (3):491-495[摘要](80) [PDF  1249K](37)
    基于王琦教授“病机三论”认识,总结分析慢性前列腺炎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及经方治疗策略。慢性前列腺炎作为男性生殖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其病程可分为初中期和后期。初中期病机以热毒蕴结为主,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排浊为主,但应避免过度寒凉药物。此阶段以缓解Ⅱ型和ⅢA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排尿不适症状为治疗目标,治疗可选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滑石等类方,剂型以汤剂为主,发挥其药效迅速且可灵活加减的优势。后期病机以瘀浊互结为主,治法以活血化瘀、利湿排浊为主。此阶段以恢复ⅢB和Ⅳ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正常生理状态为治疗目标,治疗可选用桂枝茯苓丸等类方,剂型以丸散剂为主,发挥药效持久且缓和的优势。愈后阶段则应遵循“无证候则辨体质”的诊疗原则,针对常见湿热质和血瘀质患者,配伍利湿、活血等药材或食材,制成药膳进行日常调养。
  • 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出土50年研究概述
  • 晁胜杰, 陈倩, 周倩, 王震
  • 2025,45 (3):496-506[摘要](80) [PDF  2355K](29)
    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作为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文献,其50年的研究历程折射了中医导引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1973—2024年间文献,发现《导引图》研究应用情况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3—1999)“《导引图》初问世”,聚焦文献校勘与养生机制阐释,确立学科基础;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导引图》再繁华”,呈现跨学科特征,形成以文献研究、功法创编、文化艺术、文旅传播等方面为主体的综合体系。随着“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国家养生功法的创编和推广,《导引图》的养生技术和智慧广泛传播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导引图》进入“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时代。
  • 浅议“去谷食气”与间歇性能量限制
  • 黄湘宁, 张斯皓, 项逸欣, 喻嵘
  • 2025,45 (3):507-512[摘要](75) [PDF  1272K](30)
    “去谷食气”源自马王堆汉墓医书,是现存最早描述辟谷与导引气功结合的文献。本研究基于其代谢调控理论与现代间歇性能量限制(IER)的共性,采用比较医学方法系统考察二者的关联:首先通过文献考证梳理“辟谷”与“导引食气”的源流演变,厘清其历史发展脉络;继而将“去谷食气”与现代医学提出的IER进行对比,从实施方法、作用机制等维度列举相似和不同之处,概述“辟谷”和“导引食气”的国内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IER研究现况提出“去谷食气”的新兴研究设想,以期拓展“去谷食气”未来的使用层面和研究价值。
  • “人民至上”理念融入医学生德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
  • 黄河
  • 2025,45 (3):513-516[摘要](66) [PDF  1239K](30)
    强化“人民至上”理念,是引领新时代医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应围绕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社会实际需求,将“人民至上”理念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文化培育和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塑造既有精湛专业技术、又有良好医德医风、勇于担负起时代重任的医学后备人才。
  • 基于OBE理念的药剂学专硕研究生“4E”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 胡雄彬, 向大雄, 刘新义
  • 2025,45 (3):517-522[摘要](63) [PDF  1635K](35)
    针对目前药剂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与从事技术性工作脱节的问题,采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4E”培养模式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动力:引入(Engage)应用型课程建设和实践性练习,探索(Explore)制药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升(Enhance)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评价(Evaluate)体系多元化。通过“4E”培养模式,实现药剂学专硕研究生学习阶段和今后就业的顺利衔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型人才,从而提高药剂学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临床研究
  • 宣白承气汤对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 于淼, 路夷平, 陈谦, 张洪海, 梁燕凯, 冀祯
  • 2025,45 (3):523-528[摘要](59) [PDF  1265K](31)
    目的 探讨宣白承气汤对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00例湿热蕴结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接受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口服宣白承气汤,疗程为7 d。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Toll样受体4(TLR4)水平]、肺功能[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EORCT QLQ-C30)评分、中医证候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1)。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分、血清NLRP3水平、TLR4水平均降低(P<0.05),EORCT QLQ-C30各维度评分、GM-CSF水平、FEV1、FVC、FEV1/FVC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NLRP3水平、TLR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ORCT QLQ-C30各维度评分、GM-CSF水平、FEV1、FVC、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6.00%(P<0.05)。结论 术前应用宣白承气汤能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银杏内酯B注射液对ITP患者T细胞亚群、MDSCs免疫失衡的影响
  • 张宝君, 杨亚丽, 雷蕊
  • 2025,45 (3):529-533[摘要](46) [PDF  1254K](29)
    目的 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应用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对T细胞亚群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2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66)和对照组(n=66)。给予对照组利妥昔单抗治疗,给予研究组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4 d。对比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MDSCs、Treg/Th17水平;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过程中,对照组3例患者退出研究,研究组1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纳入63例,研究组纳入65例。研究组(95.38%)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4.60%)(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FN-γ、Th17均降低(P<0.05),IL-4、IL-10、MDSCs、Treg和Treg/Th17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NF-α、IFN-γ、Th17水平均降低(P<0.05),IL-4、IL-10、MDSCs、Treg和Treg/Th17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26.98%)比较,研究组(9.23%)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应用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ITP患者,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Th1/Th2细胞因子和MDSCs免疫失衡,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全国名老中医袁长津从“虚毒”论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 王石中, 郑润锈, 袁宇晴, 孙克伟
  • 2025,45 (3):534-537[摘要](67) [PDF  1246K](4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感染类疾病,具有患者基数大、传染性高、治愈率低及癌变风险高等特点,目前治疗以抗病毒为主,但治疗周期漫长、疗效欠佳,常出现耐药以及毒副作用。袁长津教授从“虚毒”立论,认为本病病机为正气虚损,病毒侵袭,湿热疫毒蕴结,久则血瘀水聚,形质恶变,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病理产物多有瘀、湿、水相互搏结。治疗上基于“虚毒”的病机提出了“清利肝胆,祛湿解毒”“疏肝健脾,补虚扶正”“利水散瘀,丸药缓攻”等基本治法,根据不同证型及其阶段性变化,有所侧重和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 彭清华从“一气周流”辨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经验
  • 崔宏达, 李江伟, 彭俊, 彭清华
  • 2025,45 (3):538-542[摘要](57) [PDF  1254K](28)
    总结彭清华教授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辨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经验。认为人身之气机是以脾土位居中轴,斡旋中气为主,“火、水、木、金”四维之轮并驱的动态周流活动,阐述了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基本模型。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根据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提出“虚-火-闭-衰四段病程”的中医辨证体系。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论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治疗上以利中气升降协调为核心,把握心、肾、肝、肺四脏气机的整体变化,提出补益脾土、斡旋中轴,畅发肝木、升调气机,调木敛金、协调气机,清心滋肾、水火互济等治法,促使一身之气循环周流,进而治愈本病。
  • 朱莹从“肝与大肠相通”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
  • 林子熙, 龙丹, 朱莹
  • 2025,45 (3):543-547[摘要](56) [PDF  1251K](2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能有效控制其活动期,缓解其症状,降低其疾病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小。朱莹教授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出发辨治溃疡性结肠炎,认为多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致气滞并伴有湿热蕴结于肠而致病,总结以疏肝解郁、理气祛湿、清热凉血为治则治法,辅以心理疏导及饮食指导进行治疗。从理论内涵、治法用药、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朱莹教授“肝与大肠相通”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 席建元基于“风、痰、瘀、虚”论治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 杨柳, 周媛, 赵雅情, 张玉凤, 王琦, 席建元
  • 2025,45 (3):548-552[摘要](68) [PDF  1253K](31)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真皮内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学“顽癣”“松皮癣”范畴。席建元教授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从“风、痰、瘀、虚”4种不同病机出发探讨疾病本质,将其主要分为风痰阻络、痰瘀互结、血虚风燥3种证型,临床上运用祛风通络、化痰祛瘀、养血润燥等治法,以缓解瘙痒、消除皮损,临床疗效显著。
  • 龚旭初“消、托、补”三法分期论治桥本甲状腺炎经验
  • 陈海东, 龚旭初
  • 2025,45 (3):553-557[摘要](71) [PDF  1259K](33)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 HT)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的甲状腺疾病,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导致甲状腺逐渐萎缩和纤维化,早期因甲状腺滤泡性细胞过度破坏,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最终可因耗竭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该病发病较隐蔽,发病率高,难以根治,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补充治疗容易出现心慌、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龚旭初教授认为,本病发病机制多为脾肾阳虚、肝脾失衡,病理因素为气滞、痰凝、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上承袭陈实功“外科正宗”学术思想,结合HT的病机特点,将疮疡病“消、托、补”三法用于该病的不同阶段,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分期辨证论治,酌情配合西医治疗,可缩短疾病治疗周期,降低复发,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 孙绍裘基于“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
  • 何花, 孙绍裘, 董大立
  • 2025,45 (3):558-562[摘要](72) [PDF  1251K](28)
    基于“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的理论,孙绍裘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具有典型的虚实夹杂特征:虚责之肝脾不足,肾精不足;实责之外邪侵袭,其中湿为主要核心。在临床治疗中注重补益肝脾肾,填精益髓,清利湿邪。根据临床辨证以中药、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内外兼治,收效颇丰。本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施治方面总结孙绍裘教授治疗该病的经验,并佐以验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综述
  • 基于中医时间医学探讨择时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策略
  • 吴丽通, 高瑞松, 林群芳, 龙衍, 谢雨宏, 张烈, 田雪飞, 周青
  • 2025,45 (3):563-568[摘要](51) [PDF  1455K](35)
    探讨择时治疗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并强调中医药在此治疗策略中的综合应用。重点分析择时治疗的基础机制,包括生物钟与癌症进展的关联、作用原理以及中医药对生物钟的理解和理论渊源,并综述目前择时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择时治疗中减轻毒副作用、提高疗效的潜力,并讨论当前研究的限制与临床挑战。
  • 药食同源植物中的生物碱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马小迪, 王婧欢, 聂宏, 孙丹, 陈着, 何瑞瑞, 董晓红
  • 2025,45 (3):569-576[摘要](60) [PDF  1283K](32)
    生物碱是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中,其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可用于治疗肿瘤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抗肿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药食同源植物中的生物碱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路径,通过该技术对药食同源植物中的生物碱抗肿瘤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利于揭示药食同源植物中的生物碱与恶性肿瘤病理进程,进而为开发针对抗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指导,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和生命组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同时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思路与借鉴。基于此,阐述药食同源植物中的生物碱在抗肿瘤中的多组学联合作用机制,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当归补血汤的药学、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吴东海, 吴婧, 周玮, 王平杰, 龚晶, 徐易琳, 夏新华
  • 2025,45 (3):577-582[摘要](72) [PDF  1263K](35)
    当归补血汤系古代经典名方,由黄芪和当归两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证。其应用形式多样(如汤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剂),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促进造血功能、心血管保护、调节免疫、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改善贫血、妇科调理、改善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骨折术后康复及治疗糖尿病肾病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从药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3个方面对当归补血汤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