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 2025-09-28   目次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取消选择   合并选中摘要
国医大师
  •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诊治心系疾病经验
  • 杨曼芩, 姚欣艳, 赵亭亭, 谭超, 姚婷, 熊继柏, 谢雪姣
  • 2025,45 (9):1597-1601[摘要](160) [PDF  1262K](98)
    心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西医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独具优势。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继承先贤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胸痹重在辨清寒邪、痰饮、瘀血,心悸重在辨明虚实,治疗心系疾病要敢于坚守主方,且处方加减要有章法。本文从胸痹、心悸两个方面介绍熊继柏教授相关诊治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阐明,以期为临床治疗心系疾病提供参考。
尤昭玲辅助生殖中西医融合专栏
  • 中医调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证经验总结
  • 邢艺璇, 唐诗, 刘未艾, 游卉, 刘文娥, 莫蕙, 尤昭玲
  • 2025,45 (9):1602-1606[摘要](134) [PDF  1260K](79)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技术现今已广泛运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尤昭玲教授在“生殖链-终端效应”临证假说和“生殖双环网络”理论基础上,将中药内服、药膳制剂、耳穴压豆等不同中医治法融入IVF-ET的降调、促排、移植、妊娠4个周期,并分为进周前和进周后二段式调治,总结为“二段四期三法”。本文详细阐述尤昭玲教授“二段四期三法”中医调治IVF-ET全过程的诊疗内涵,并通过医案举隅,旨在通过精准选择治疗顺序以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IVF-ET的助孕妊娠率。
  • 输卵管性不孕辅助生殖中西医结合全程干预的临床策略
  • 张紫娟, 杨瑞恩, 游卉, 尤昭玲
  • 2025,45 (9):1607-1612[摘要](133) [PDF  1467K](79)
    输卵管性不孕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影响女性生殖健康与生育安全。本文基于“以胞宫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中医生殖理论,系统探讨输卵管性不孕的辅助生殖中西医融合全过程助孕管理模式。尤昭玲教授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胞宫(两歧)络伤脉滞,并提出A、B、C、D四段诊治-管理方案的“四段四期”论治体系:A方案(中医药助孕前调治方案)以理气宣络、破滞通脉为法,选用尤氏妇炎方加减;B方案(辅助生殖助孕方案)因病制宜选择合适取卵方案,并通过经阴道三维彩色超声技术确定移植时间;C方案(手术方案)治以攻补兼施,采用内外合治之法,缩短治疗周期;D方案(中医药妊娠后安胎方案)以宣络养胎为基本治法,方选尤氏养胎方加减。通过辨析输卵管性不孕的中医发病机制,采用分阶段、闭环式的中西医融合诊疗思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内外合治,分期论治,从而改善输卵管微环境,提高妊娠成功率。
  • “养胎三部曲”在IVF-ET中的临证应用
  • 唐诗, 游卉, 邢艺璇, 刘未艾, 熊桀, 莫蕙, 尤昭玲
  • 2025,45 (9):1613-1618[摘要](132) [PDF  1273K](85)
    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减少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及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是改善助孕结局的关键。全国名中医尤昭玲教授立足胎、孕、产的生理以及脏腑功能,创新性提出“养胎三部曲”。“养胎三部曲”指导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保胎过程中医全过程管理:着床期助孕,以健脾纳胎为主,兼顾补肾;孕早期固胎,以补肾固胎为主,兼顾健脾;孕中晚期育胎,脾肾并重。尤昭玲教授提出以通补并用为原则,脾肾并举,因时制宜,药膳结合,以提高IVF-ET胚胎种植率、活产率,减少不良妊娠风险,为解决种植失败、妊娠丢失等临床生殖难题提供思路。
  • “一针二灸三贴”干预治疗女性生殖疾病策略
  • 康贞, 邱懿, 朱墨豪, 邢艺璇, 唐诗, 刘未艾, 尤昭玲
  • 2025,45 (9):1619-1624[摘要](138) [PDF  1272K](89)
    尤昭玲教授基于“生殖双环网络”理论系统总结归纳女性生殖疾病运用中医外治法的策略。该方案包含“一针二灸三贴”外治干预,“一针”指动态调周期,以女性“生殖十八穴”为核心,根据月经周期调整针刺策略;“二灸”指分层次干预,即根据不同生殖疾病总结出生殖点灸、生殖线灸、生殖面灸,形成多层面覆盖的治疗体系;“三贴”指辅助固本,即组成耳穴生殖轴群穴,使用耳穴压豆疗法贯穿生殖内分泌调理全病程。该方案通过“针刺主导-艾灸强化-耳贴巩固”的协同模式,充分发挥三者的治疗特点和优势,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实验研究
  • 荷叶碱促进S1P/S1PR1/AMPK来减轻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
  • 刘婉婷, 谢玉鑫, 李婧, 李朝荃, 姚慧, 付傲妮, 杨皓天, 易光辉
  • 2025,45 (9):1625-1635[摘要](146) [PDF  2089K](91)
    目的 探究荷叶碱(NF)对H2O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应激引起的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H2O2诱导HUVECs氧化损伤为实验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H2O2+NF组、H2O2+NF+W146组、H2O2+NF+SEW2871组和H2O2+NF+Compound C组,选择S1PR1抑制剂W146(10μmol/L)、S1PR1激动剂SEW2871(20 nmol/L)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多索吗啡,1μmol/L)分别预处理30 min、30 min和24 h,然后加入10μmol/L NF处理12 h,最后与400μmol/L H2O2共孵育2 h。用ELISA检测S1P分泌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1PR1、S1PR3、AMPK和p-AMPK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二氢乙啶染色检测细胞中ROS的水平;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通过JC-1荧光探针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使用Calcein AM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程度;使用三磷酸腺苷检测试剂盒检测胞内AT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的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增加(P<0.01)。与H2O2组相比,H2O2+NF组细胞活性增加(P<0.001),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和MPTP开放程度减轻,MMP水平和ATP水平增加(P<0.05)。同时,H2O2+NF组细胞S1P分泌(P<0.05)、S1PR1(P<0.05)和p-AMPK(P<0.0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与H2O2+NF组相比,H2O2+NF+SEW2871组细胞p-AMPK(P<0.05)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减少(P<0.05);H2O2+NF+W146组和H2O2+NF+Compound C组细胞p-AMPK(P<0.0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加(P<0.05,P<0.01)。结论 NF促进S1P/S1PR1/AMPK来减轻H2O2诱导的HUVECs氧化应激引起的线粒体损伤。
  • 肝喜片通过干扰线粒体动力学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机制研究
  • 曾千, 吴涛, 罗燕, 罗吉
  • 2025,45 (9):1636-1643[摘要](139) [PDF  1385K](91)
    目的 探究肝喜片通过调控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介导的线粒体动态平衡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HepG2细胞为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肝喜片低、中、高(10%、15%、20%含药血清)剂量组。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动态监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MFN2、DRP1、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裂解型PARP1(cleaved PARP1)、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喜片中、高剂量组细胞指数(CI)值降低(P<0.01);与肝喜片中剂量组比较,肝喜片高剂量组CI值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喜片各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P<0.01),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0.05,P<0.01);与肝喜片低剂量组比较,肝喜片中、高剂量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肝喜片高剂量组细胞内ROS水平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喜片各剂量组MFN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DR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肝喜片中剂量组比较,肝喜片高剂量组MFN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DR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肝喜片低剂量组比较,肝喜片中、高剂量组凋亡率升高(P<0.01);与肝喜片中剂量组比较,肝喜片高剂量组凋亡率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肝喜片各剂量组cleaved PARP1/PARP1比值及BAX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肝喜片中、高剂量组Cyt c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肝喜片低剂量组比较,肝喜片中剂量组cleaved PARP1/PARP1比值及Cyt c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肝喜片高剂量组cleaved PARP1/PARP1比值及BAX、Cyt c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 肝喜片通过抑制MFN2表达、激活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破坏线粒体动态平衡,诱导线粒体碎片化、氧化应激及膜电位降低,进而促进Cyt c释放、BAX升高和PARP1裂解,最终激活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
  • 桃红四物汤通过GLUL/NOTCH通路促进BMMSCs成骨分化及核糖体生成研究
  • 陈培, 简功辉, 杨雷, 陈振华, 张天择, 叶政显, 齐新宇, 熊辉, 陆小龙
  • 2025,45 (9):1644-1652[摘要](148) [PDF  2574K](87)
    目的 探究桃红四物汤(THSWD)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骨分化影响骨折愈合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BMMSCs,取生长良好的BMMSCs分为对照(CONTROL)组、THSWD干预(THSWD)组、THSWD干预+谷酰胺合成酶(GLUL)敲低或过表达空白对照(THSWD+sh-NC或THSWD+OE-NC)组、THSWD干预+GLUL敲低或过表达(THSWD+sh-GLUL或THSWD+OE-GLUL)组。CONTROL组以BMMSCs完全培养基培养BMMSCs;THSWD组加入100 ng/mL THSWD含药血清干预;THSWD+sh-NC组及THSWD+OE-NC组经100 ng/mL THSWD含药血清干预后,分别转染sh-NC、OE-NC慢病毒;THSWD+shGLUL组和THSWD+OE-GLUL组经100 ng/mL THSWD含药血清干预后,分别转染sh-GLUL、OE-GLUL慢病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骼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GLUL、Notch胞内结构域(NICD)、神经源性位点Notch同源蛋白1(NOTCH1)及毛状和增强子分裂1(HES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钙化情况;qRT-PCR检测5S rRNA、5.8S rRNA、18S rRNA、28S rRNA表达;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并筛选THSWD调控核糖体生成影响BMMSCs的关键靶点GLUL;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距离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HSWD组BMMSCs中ALP、Osx、Runx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茜素红染色BMMSCs结果为阳性;THSWD组核糖体生成关键因子5S rRNA、5.8S rRNA、18S rRNA、28S rRNA表达增加(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GLUL是THSWD靶向的关键因子。细胞验证实验发现,与THSWD+sh-NC组相比,THSWD+sh-GLUL组BMMSCs细胞增殖能力,ALP、Osx、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迁移能力及愈合率,5S rRNA、5.8S rRNA、18S rRNA、28S rRNA及NICD、NOTCH1、HES1表达水平均下降(P<0.01);与THSWD+OE-NC组相比,THSWD+OE-GLUL组BMMSCs细胞增殖能力,ALP、Osx、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迁移能力及愈合率,5S rRNA、5.8S rRNA、18S rRNA、28S rRNA及NICD、NOTCH1、HES1表达水平均增加(P<0.01)。结论 THSWD可能通过上调GLUL的表达,激活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核糖体生成,从而促进BMMSCs成骨分化。
  • 乳香-没药含药血清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BMMSCs成软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 陆云, 胡玉, 陈军辉
  • 2025,45 (9):1653-1662[摘要](143) [PDF  2051K](86)
    目的 探究乳香-没药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成软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中分离BMMSCs,观察其形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CCK-8实验筛选乳香-没药含药血清促进BMMSCs增殖的最佳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BMMSCs建立体外炎症微环境,并用CCK-8实验筛选其作用浓度;将BMMSCs分为空白组、TNF-α组、TNF-α+乳香-没药含药血清组和TNF-α+塞来昔布组,用10 ng/mL TNF-α、10%乳香-没药含药血清或10μmol/L塞来昔布处理BMMSCs后,CCK-8实验检测各组BMMSCs活力,TUNEL法检测各组BMMSCs凋亡,阿利新蓝染色检测各组BMMSCs中基质蛋白糖胺聚糖生成,Western blot检测软骨分化标志基因Sox9、Ⅱ型胶原(ColⅡ)、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分离的BMMSCs呈长梭形、多角形,排列整齐且呈漩涡状生长,CD44、CD90、CD105为阳性表达,CD34、CD45、HLA-DR为阴性表达,符合BMMSCs特征。2.5%、5%、10%的乳香-没药含药血清干预的BMMSCs活力升高(P<0.05),20%、25%的乳香-没药含药血清干预的BMMSCs活力降低(P<0.05);而5、10、15、20、25、30ng/mL的TNF-α处理的BMMSCs活力均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TNF-α组BMMSCs活力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阿利新蓝标记的蓝染细胞减少,细胞中Sox9、ColⅡ、Aggrecan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P<0.05),p-p38/p38、p-JNK/JNK蛋白相对表达比值升高(P<0.05);与TNF-α组比较,TNF-α+乳香-没药含药血清组和TNF-α+塞来昔布组的BMMSCs活力升高(P<0.05),凋亡率降低(P<0.05),阿利新蓝标记的蓝染细胞增多,细胞中Sox9、ColⅡ、Aggrecan蛋白相对表达量上调(P<0.05),p-p38/p38、p-JNK/JNK蛋白相对表达比值降低(P<0.05)。结论 乳香-没药含药血清可以促进炎症环境下BMMSCs增殖,并诱导其成软骨分化,该机制可能与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针灸推拿
  • 推拿按法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疼痛的效应研究
  • 闪逸仙, 唐丽亚, 潘杰灵, 张玉乔, 齐映侠, 李江山, 陈敏, 李武
  • 2025,45 (9):1663-1669[摘要](146) [PDF  1948K](92)
    目的 观察推拿按法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治疗慢性激痛点模型大鼠的效应。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按法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法组大鼠采用钝性击打结合离心运动法在大鼠左侧大腿内侧肌建立激痛点模型,造模后按法组大鼠以按法刺激激痛点局部。采用压痛测试仪检测激痛点机械压痛阈值(PPT);软组织张力测定仪检测激痛点软组织张力;HE染色观察激痛点肌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激痛点肌组织中炎症因子[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抗炎因子IL-4与IL-10]含量;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激痛点肌组织中CD86及CD206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PPT降低(P<0.05),软组织张力升高(P<0.05),IL-1β、TNF-α含量及CD86蛋白表达增加(P<0.05),IL-4、IL-10含量及CD206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按法组大鼠PPT升高(P<0.05),软组织张力降低(P<0.05),IL-1β、TNF-α含量及CD86蛋白表达降低(P<0.05),IL-4、IL-10含量及CD206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推拿按法可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局部炎症、缓解激痛点大鼠疼痛以及修复受损的肌组织。
  • 电针对T10脊髓损伤后T10-L2脊髓组织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瞿启睿, 孙晓莹, 邓石峰, 许明, 祁芳, 易细芹, 唐丽亚, 卓越, 艾坤
  • 2025,45 (9):1670-1680[摘要](135) [PDF  1966K](90)
    目的 运用串联质量标签(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电针治疗T10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大鼠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备T10节段骶上脊髓损伤模型,脊髓休克期过后共存活且符合成模标准共22只,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1只。假手术组随机抽取11只纳入实验。电针组在造模后第19天于次髎、中极、三阴交给予电针干预,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0 d。干预结束后,大鼠行尿流动力学和HE染色检测,取T10-L2脊髓组织行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力(LPP)和膀胱最大容量(MCC)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LPP和MCC明显降低(P<0.01)。膀胱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膀胱颈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弹性纤维减少,肌层平滑肌纤维排列略紊乱;电针组膀胱颈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平滑肌纤维排列趋于整齐。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显示,T10-L2脊髓组织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筛选出146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筛选出37个DEPs,经电针治疗后共有5个DEPs被反向调节。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电针对损伤局部脊髓组织的影响可能涉及调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神经保护及轴突再生。脊髓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T10-L2脊髓组织有神经元崩解现象,坏死后空洞增多,炎症细胞增生;电针组神经元崩解现象减少,水肿减轻,炎症细胞相对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10-L2脊髓组织富组氨酸糖蛋白(Hrg)、胎儿素B(Fetub)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G蛋白亚基γ4(Gng4)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T10-L2脊髓组织Hrg、Fetub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Gng4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可有效减轻T10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保护神经组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激活神经保护及轴突再生相关通路,降低膀胱颈阻力并提高排尿效率。
  • 经筋疗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 唐暹, 曾丽蓉, 李琎, 蒋隽, 唐志杰, 周璐, 谷桂灵
  • 2025,45 (9):1681-1687[摘要](145) [PDF  1280K](82)
    目的 探讨经筋疗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筋疗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持续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仪记录两组患者股直肌和腓肠肌被动牵拉时的sEMG信号,包括肌电信号幅度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的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的RMS值和iEMG值、腓肠肌的RMS值和iEMG值、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的MAS分级均降低(P<0.05,P<0.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均升高(P<0.01,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经筋疗法联合马王堆导引术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降低股直肌和腓肠肌的sEMG信号,同时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和步行功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 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推拿干预肌腱病的临床应用
  • 黄博, 谢海花, 段苗苗, 穆盼盼, 陈亦民, 李微璐, 彭亮
  • 2025,45 (9):1688-1692[摘要](141) [PDF  1265K](81)
    “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历史悠久,对中医推拿理论及流派发展均有深远影响。肌腱病是骨骼肌肉系统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学认为“筋出槽,骨错缝”为肌腱病的关键病机。临床上,采用“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指导推拿治疗肌腱病,以达到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的效果。本文就肌腱病的中医认识、“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及其指导推拿治疗肌腱病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以期为推拿治疗肌腱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理论探讨
  • 基于“肾与三焦相通”理论辨治高血压肾病
  • 张雨翰, 王佳欣, 戴家炜, 赵翌辰, 李冀
  • 2025,45 (9):1693-1697[摘要](145) [PDF  1259K](88)
    高血压肾病是临床复杂性、难治性疾病。本文基于“肾与三焦相通”理论,阐述二者在结构上膜系相通、经络交汇,在功能上协同藏运精气、调节水液代谢、疏泄相火。将高血压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肾与三焦藏泄精气失职、肾与三焦水液代谢失常、肾与三焦制衡相火失调。并立足方药提出高血压肾病的治疗应以恢复肾与三焦的功能为主,从填补肾精、补益原气,温肾助阳、疏利三焦,滋养肾阴、敛降相火三方面切入。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治疗高血压肾病提供新思路。
  • 基于免疫耐受从“卫气内伐”论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 刘桂成, 田赛男, 逯晶, 彭清华, 胡淑娟
  • 2025,45 (9):1698-1703[摘要](130) [PDF  1270K](88)
    基于中医学对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并结合免疫耐受与卫气的类比认识,提出以“卫气内伐”理论指导辨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AU)。“卫气内伐”指机体负责防御的卫气失道、失职、失辨,留滞内伐,戕及本体。AU患者营卫不和,卫气内伐自戕,伴随病程进展,留滞的卫气与病理产物胶结成邪,使本病缠绵难愈。AU的治疗当注重和营卫以复耐受,消邪壅而疏卫滞,清郁卫以防异变。本文从机制-理论-治法逻辑线阐述“卫气内伐”理论下的AU发病机制与治疗思路,为中医辨证与现代免疫理论对接、协同治疗AU提供借鉴。
  • 基于“火热论”探讨气、血、水与高血压的关系
  • 任静, 刘珊珊, 杨德宝, 吴鸿
  • 2025,45 (9):1704-1709[摘要](134) [PDF  1275K](8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中医学中被归为“眩晕”“脉胀”范畴,其病理基础在于气虚、气滞、血瘀、痰浊、痰饮等病理因素,核心病机可归纳为气、血、水的运行代谢失调。因此,高血压是血脉内外气血津液失调所致气、血、水同病类疾病的典型。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系统提出“火热论”,其倡导的“火热论”可分为外邪和内火。外感邪火与内生火热侵入机体导致气、血、水失调,进而造成气机阻滞、血液瘀滞、火毒凝结、湿热积聚、痰浊停滞,可见“火热论”与气、血、水及高血压关系密切。长期压力与情绪波动易致情志化火、饮食不节酿生湿热痰火、运动不足引发气滞血瘀郁而化热,三者共同促使“火热毒邪”内生,成为高血压的核心病机之一。高血压是一种低度炎症性疾病,而炎症多属于火热毒邪,因此,“火热论”对高血压的病机认识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火热论”思想源流,分别运用“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的治疗方法,基于气、血、水的运化机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立足病机特点,揭示“火热论-气血水-高血压-炎症”之间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提供新思路。
  • 基于“调中复衡”理论论治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 张博玲, 卢爱宵, 杨熙文, 叶俊辰, 张丽娜, 郭洪波
  • 2025,45 (9):1710-1715[摘要](131) [PDF  1268K](82)
    近年来,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发生率逐渐升高,但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CIPN以脾肾亏虚本,瘀阻络脉为标,正虚与邪实相互影响致瘀贯穿全程。本文阐释八纲辨证与CIPN气血不调、虚实不调、阴阳不调、脏腑不调之病机演变,脾肾亏虚是CIPN之本,瘀阻脉络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治疗上应以散瘀复衡为核心,调中焦以复升降、散瘀浊以通络脉,以期为临床论治CIPN提供新思路。
  • 从“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探析“气火失衡”论治心房颤动
  • 黄观明, 王菁菁, 楚扬, 伍锋, 刘浩琪, 崔海明
  • 2025,45 (9):1716-1722[摘要](135) [PDF  1284K](89)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房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国民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本文以此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元气-阴火失衡为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病机核心,并联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将“元气虚损-线粒体功能障碍”“阴火内生-氧化应激”与“气火失衡-心脏重构”结合进行阐释,提出心房颤动起始期应注重治病求本,补脾益气以防火生;心房颤动病进期应重视辅以治标,升阳散火以防气耗,以期拓宽中医药精准化防治心房颤动的思路。
  • 基于益肾通督升阳法探讨重症肌无力的因机证治
  • 柳雪影, 刘韩彬, 刘如歌, 王家慧, 卫佳豪, 张杰, 杨俊红
  • 2025,45 (9):1723-1728[摘要](128) [PDF  1280K](74)
    重症肌无力(MG)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痿废不用为特征。本文提出“益肾通督升阳”治疗方法,以“肾-督脉-阳气”轴为理论基础,构建“精盛髓-髓充督-督通阳-阳柔筋”的功能转化体系。该治法针对MG“本虚标实”的本质,即肾督阳虚精亏之本、督脉瘀阻之标,填精固本以补先天之损;通调督枢以畅阳气之道;升阳举陷以复清阳之布,在改善患者的疲劳无力感、畏寒肢冷、睑废、头倾等阳气不振、清阳不升相关症状方面具有独特治疗优势。益肾通督升阳法通过重建“精充-督畅-阳布”生理循环,恢复机体阴阳互济、气机周流之稳态。附验案1则,佐证内外协同增效作用。
  • 基于“寒毒内伏”病机理论探讨奥沙利铂毒副作用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 张思佳, 过颖颖, 唐晓龙
  • 2025,45 (9):1729-1733[摘要](142) [PDF  1256K](82)
    基于“寒毒内伏”病机理论系统阐述奥沙利铂毒副作用的统一病理机制,并总结其指导下的中医药干预策略。通过归纳其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症状,提出该类症状的病机分别为:寒毒伏络、痹阻经脉,寒毒客脾、脾阳受损,寒毒伏髓、元阳衰微。在治疗上,强调运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健脾和胃、温肾填精等治法,常用方剂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及其衍生方,并辅以针灸、热敷等中医外治法。研究表明,此类治法有助于改善奥沙利铂所致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性与生活质量。本文明确了“寒毒内伏”为奥沙利铂毒副作用的核心病机,提出以温阳解毒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为后续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动物模型的中西医评价和病证吻合分析
  • 刘熠, 黄湘宁, 冯芷莹, 黄家望, 朱小娅, 肖凡, 喻嵘
  • 2025,45 (9):1734-1743[摘要](136) [PDF  1647K](69)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机体代谢功能减退的全身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西医治疗以甲状腺激素替代为主,但仍存在个体剂量调整困难、部分患者疗效不稳定及长期用药潜在副作用等问题。中医药对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防治具有一定优势,但现有甲减动物模型多局限于单一西医病理指标构建,缺乏对中医证候的动态模拟,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通过梳理分析不同造模方法的机制,计算其中西医指标吻合度,评价其优缺点及中医证型适配性,并提出改进方向,旨在为构建更贴合临床实际的原发性甲减中西医病证结合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原发性甲减的机制研究与精准防治。
  • 医学生卫生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湛欢, 李逵, 金梦祝, 陈紫煜, 杨宗亮
  • 2025,45 (9):1744-1750[摘要](135) [PDF  1269K](85)
    目的 构建医学生卫生法治素养的指标体系,为医学生卫生法治素养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德尔菲法对16位行业专家进行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认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3轮专家咨询,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医学生卫生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卫生法治认知、卫生法治思维、卫生法治信仰、卫生法治行为的权重分别为0.224、0.231、0.130、0.415;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前4个条目为依法行医行为(0.162)、遵守医疗法规习惯(0.162)、卫生法律知识掌握(0.094)、维权意识(0.093);三级指标中权重排名前5位的是模拟病历的规范书写(0.106)、遵守医疗保险法律的习惯(0.065)、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同程度(0.057)、模拟临床决策时考虑法律合规性(0.051)和实习中合规医疗操作(0.050)。结论 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专家权威性,凸显了医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专业性要求和实践导向,但考虑到应用的严谨性,后续还需进一步修正,再通过实证研究完成验证。
  • 关于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岗位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
  • 刘露梅, 张伟, 雷晓明, 何清湖
  • 2025,45 (9):1751-1757[摘要](127) [PDF  1259K](91)
    目的 以中西医结合人才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探讨其模型构建及中西医临床一体化人才培养策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为对象,围绕中西医结合人才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价。结果 用人单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要求较高,除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外,也对毕业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则与工作年限相关,其中工作年限10~17年毕业生相对而言自我评价更高;毕业生建议学校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等。结论 中西医结合人才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要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应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管理和评估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与行业和社会保持紧密联系,不断对中西医临床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临床研究
  • 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 李方芳, 陈雄, 汤钰, 喻娟, 彭俊, 彭清华, 姚小磊
  • 2025,45 (9):1758-1763[摘要](133) [PDF  1271K](94)
    目的 探讨散血明目片与康柏西普联合使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DME患者45例(共45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2例(共22眼),均使用散血明目片和康柏西普联合治疗;对照组23例(共23眼),皆使用康柏西普治疗。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并比较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 d及治疗后1、2、3个月BCVA logMAR值均降低(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后1、2、3个月BCVA logMAR值均较前一个时间点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1、2、3个月BCVA logMAR值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CMT均降低(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后1、2、3个月CMT均较前一个时间点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后1、2、3个月CMT均降低(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散血明目片和康柏西普均可有效提高DME患者视力、降低CMT,而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
  • 清肺化瘀汤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赵悦, 张霞, 冯娅娆, 任占芬
  • 2025,45 (9):1764-1770[摘要](118) [PDF  1284K](86)
    目的 基于临床疗效、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32)、纤维凝胶蛋白-3(ficolin-3)、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探究清肺化瘀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RA-I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60例RA-IL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0)、研究组(n=80)。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托法替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肺化瘀汤治疗,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均与中医证型相符,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评分(VAS)、病情活动度(DAS28)、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呼气峰值流速(PEFR)、肺总容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血清因子[类风湿因子(RF)、IL-32、ficolin-3、KL-6]水平。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DAS28评分、呼吸困难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EFR、TLC、FEV1/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RF、IL-32、KL-6水平低于对照组,ficolin-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肺化瘀汤联合托法替布治疗RA-ILD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程度,降低病情活动度,减轻疼痛程度,并可促进肺功能恢复,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病情进展,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 黄雅慧教授从精亏血虚论治女性围绝经期灼口综合征
  • 康雯, 刘越洋, 黄雅慧
  • 2025,45 (9):1771-1775[摘要](121) [PDF  1260K](81)
    灼口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尤其在女性围绝经期多发,常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黄雅慧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灼口综合征的发生与围绝经期女性脏腑功能失调,精亏血虚乏源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脏腑亏损、精血失充、虚火上浮、熏蒸口舌,证属本虚标实。因此,在治疗上,黄雅慧教授临证立足于肝脾肾三脏,注重协调脏腑、益精养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以治其本,兼顾潜降妄动虚火之标,标本兼治,内外同调,疗效颇佳,并附案以明证。
  • 李慧臻教授运用运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 胡鑫海, 索卓群, 王素盈, 杨岩, 李慧臻, 赵双梅
  • 2025,45 (9):1776-1779[摘要](131) [PDF  1436K](8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其危害不仅限于肠道局部损伤,还可引发全身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李慧臻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治疗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肠,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以肝郁乘脾、脾病及肾为变,从而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理格局。治疗上以运脾复健为本,以祛邪务净、调肝温肾为要。李慧臻教授临证谨守病机,灵活组合补气、化湿、疏肝、温阳、活血等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 陈新宇教授基于“精气形神”一体观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经验
  • 刘佑晖, 别明珂, 陈青扬, 林泉成, 戴飞跃, 陈新宇
  • 2025,45 (9):1780-1785[摘要](149) [PDF  1267K](89)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长期疲劳为主要临床表现,伴随躯体症状、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损害等多系统异常的临床症候群。陈新宇教授基于“精气形神”一体观理论,认为精气虚衰、形神共病是该病的核心病机,其中肾精气亏耗是发病的关键因素,病程中常累及肝脾,最终形成以本虚标实、形神共病为特点的复杂病理状态。陈新宇教授依据精气同调、形神共养的治疗原则,主张以补肾填精化气为核心治法,同时兼顾调养肝脾,佐以治标的治疗策略,临证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屡获良效。附验案一则加以阐明。
  • 贾钰华教授论治冠心病临证经验精粹
  • 周凤华, 金瑶, 刁慧玲, 赵华杉, 李钊泳, 孙晓敏, 贾钰华
  • 2025,45 (9):1786-1793[摘要](143) [PDF  1295K](80)
    广东省名中医贾钰华教授基于“肝郁脾虚-湿热酿痰-痰瘀毒互结”的冠心病病机理论,提出该病核心病机为虚、瘀、痰、热交错互结,闭阻心脉。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益气祛痰、调畅情志,并创立定心方Ⅲ号、益气活血通络方、理气宣痹汤、回阳振心汤等系列方剂,针对7种临床证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综述
  • 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证)炎癌转化的中医药防治
  • 刘方宇, 康婕, 隋楠
  • 2025,45 (9):1794-1800[摘要](161) [PDF  1280K](8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直肠和结肠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UC病程迁延反复,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寒热错杂贯穿UC炎癌转化的过程始终,而中医药在调控UC炎癌转化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从中医寒热辨证的角度系统阐释UC“炎症-异型增生-癌变”进程中寒热错杂的病理特征及病机演变,结合现代医学分子机制研究,探讨经典方剂(如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和左金丸)及单味中药(如马齿苋、虎杖、苦参和姜黄)通过多靶点干预炎症微环境、调节肠道菌群及免疫稳态的作用,旨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UC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